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500出头上985?这3个高考降分方式,一定要在高三前知道

德华盛新闻

500出头上985?这3个高考降分方式,一定要在高三前知道

发布时间:2023-08-06 17:30:11 | 浏览次数:610

NO.01综评、强基、专项三者的降分情况

强基高考降分幅度在5-30分左右,综评高考降分幅度在3-79分,专项计划中985高校投档线最低可达484分!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综评、强基、专项各自的详细降分情况:

综合评价

在综评考核体系中,高考裸分成绩仅占总分的50%-85%。

这也意味着就算高考裸分不够高,但只要过了一本分数线/特招线,加上其他两项成绩,同样能达到录取标准。

根据往年招录数据来看,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高考分数线可以降低3-79分不等,大部分降分范围分布在20-50分左右。

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是考生先参加高考,高考分数入围以后,再参加校测。最终录取成绩由高考分数和校测成绩两部分组成。

根据2023年的情况看,强基入围高考分数线最低的是985高校中山大学,其在青海-基础医学专业的最低入围高考分数线是436分,其余大学的高考入围分数线相较普招渠道的高考分数线的降分范围分布在5-30分左右。

专项计划

专项计划则是帮助贫困落后地区考生的重要升学路径,通过专项计划,录取分数线可以低几十分不等。

以清华、北大为例:清华大学2023高校专项计划优惠录取区间为模拟投档线下5-60分不等,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上55-140分不等;北京大学2023高校专项计划优惠录取区间为模拟投档线下5-60分不等,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上70-150分不等。

其他985大学中,中山大学在宁夏国家专项2023最低高考投档线为484分(理科),华南理工大学在宁夏国家专项2023最低投档线为504分(理科),中央民族大学在甘肃国家专项2023最低投档线为528分,中南大学在陕西国家专项2023最低投档线为557分(理科),其他高校录取情况不一枚举。

NO.02综评、强基、专项三者的不同点

NO.1

招生院校不同

强基计划的招生院校为全国39所985院校。分别是: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而综合评价招生院校为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五个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地区的省(市)内重点高校,以及面向全国进行综评招生的综评院校。

专项计划招生高校覆盖清华、北大等全国95所重点高校,专项计划实施高校分为三种,具体区分如下:

国家专项计划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实施。

高校专项计划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它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实施。

地方专项计划由地方高校,一般是省属重点高校实施。

NO.2

招生专业不同

强基计划聚焦于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而综合评价重在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是在普通高考之外给普通考生多一条上重点大学的路径,在校测考核时也是结合各高校专业特色进行考核,招生专业也是符合各高校特色的热门专业,例如:

浙江大学综评招生的有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有机器人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上海科技大学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

还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等专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科学;

……

专项计划招生专业根据各高校不同的情况设置,覆盖各种类型,从哲学、历史学、公共管理等纯文科专业到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热门理工专业都有,范围较广,不会局限于基础学科专业或高校王牌专业。

NO.3

招生对象不同

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招生对象为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考生,简单的说,就是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或者在五大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的考生,银牌以上奖项可以破格入围校测(清华、北大破格入围需审核)。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招生对象可以分为:

1、综合成绩突出;

2、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

3、竞赛类考生;

4、语文、外语优秀类;

5、思想品德优秀类,如:省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

*由于综合评价招生的院校层次范围较广,不像强基计划只有985院校在实施招生。所以综评招生覆盖省市内成绩中等及以上的高中生,均有机会通过综评招生降分上大学。

专项计划:

专项计划主要审核学生入学地区、学生自己和学生父母的户籍等是否符合条件。三大专项计划招生对象具体如下:

国家专项计划招生对象面向全国,定向招收原贫困地区学生。

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

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原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确定。

NO.4

录取顺序不同

强基计划的录取是在所有批次之前,综合评价和高校专项一般是在提前批或特殊招生批次录取。

录取顺序:强基计划→提前批(综合评价和高校专项等特殊招生)→高考普通批

也就是说,一旦被强基院校录取,基本上与其他院校也就无缘了;但如果没被录取,也不耽误后续批次的录取,正常填志愿即可!

NO.5

报名时间不同

强基计划:预计3月底开始报名,4月为报名高峰期。

综合评价:各省市院校报名时间不一,中外合作院校报名时间较早,最早9月开始,大部分高校报名时间集中在2-5月。

专项计划:有关省份组织符合条件的考生完成报名申请,大多在4月下旬组织报名。

NO.6

初审依据不同

强基计划:

高考成绩为考生入围唯一参考,部分有银牌及以上奖项的考生可破格入围(清华、北大破格入围需审核)。

综合评价:

初审依据为报名材料,考生提交的高中期间的成绩单、获奖证书、自荐信等。

高校专项:

重点审核考生学籍和户籍,符合条件通过率较高。

NO.7

录取总分测算方式不同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的录取综合分数由考生的高中期间学业成绩、校测成绩、高考成绩三者按一定比例折算而成,高考裸分占比50%-85%之间。

强基计划:

强基录取综合分数仅包含高考成绩和校测成绩两部分,2023年39所高校所采取的均是85:15的比例,高考成绩占85%,校测成绩占15%。

专项计划:

只看高考成绩。

NO.03新高一、高二、高三该如何准备?

对于专项计划而言,只要考生符合条件报名,之后正常参加全国高考即可,不需要做其他特别的准备。

而报名综合评价或者强基计划的考生需要经历报名材料初审、各高校组织的校测、全国高考三个阶段,因此需要从高一开始就做大量的规划准备。

以下汇总了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在新高一、高二、高三各阶段需要做的准备,一起来看:

NO.1

强基计划

高一阶段

强基规划最佳时间

①测:了解强基计划的招生对象、专业院校、发展强劲和录取分数,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参加;

②学:做好初高中衔接,提升文化课成绩,因为高考成绩占比在强基中不低于85%;

③冲:有能力、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提前接触竞赛,甚至是冲一冲奖项,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入围概率,还为后续校测打基础。

高二阶段

夯实基础,适当拔高

①调:高二调整学习态度,认真准备每次大型考试,这是清北等名校录取最为重视的方面;

②明:做好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大学、专业,关注强基的培养策略是否适合自己;

③提:在完成高中学业前提下,开始扩展一些课外知识,尤其是目标专业相关的,接触竞赛题,培养学科思维。竞赛生重点冲刺奖项。

高三阶段

冲刺高考,集中报考

①研:这时候一定要确定院校专业目标,深入研究强基往年招生政策,包含报名、录取等具体情况;

②冲:以高考冲刺复习为主,竞赛生可以在有余力情况,冲刺奥赛奖项,银牌以上破格入围;

③报:时刻关注强基报考重要时间阶段,做好报考工作,高考后集中准备校测。

NO.2
综合评价

01

招生政策早了解,报考准备提前做

关于招生政策,考生和家长务必对院校专业和招生条件进行全面掌握,尤其需要重点关注目标院校在本省的招生计划,确定大概的竞争情况。了解高校的招生条件是为了科学合理的定位目标高校及专业。

02

关于院校专业:早定位早评估

依据考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学科特长,定位意愿院校及专业,确定好目标之后,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奔着目标努力。

03

报名材料有哪些?需提前准备

按照往年情况,很多高校简章发布后就要开始报名,而有的高校开通报名后只有7天左右报名时间。每年都有考生因为材料准备不充分导致初审都通不过。综合评价招生报名材料复杂,建议提前关注准备。

04

关于校测:提前了解校测模式和测试方向

综合评价校测成绩在录取中占比30%-50%,是考生能否顺利录取的关键,需要考生提前准备,提前了解校测的模式和测试的方向,以免考生在校测现场紧张慌乱。

05

关注自身:注重自我背景实力提升!

此处重点提醒高一高二考生:

①重视高中阶段考试;

②多参加课外活动,丰富经历,全面发展;

③发展特长,获得竞赛奖项。如五大学科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科创类奖项;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等竞赛奖项。

Copyright © 2012-2023德华盛教育学校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99号  |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79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