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高考动态 >> 权威 | 教育风向标!北京市教委李奕等深度解读:学校未来的发展模式

德华盛新闻

权威 | 教育风向标!北京市教委李奕等深度解读:学校未来的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16-11-04 17:51:54 | 浏览次数:1445

“如何打破空间和系统的边界,让孩子能够在一个融合的体系中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模式导向。”

在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看来,学校发展真正的小康,是让孩子跳出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一个单体学校,以获得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未来的发展模式的导向,是打破空间和系统的边界,让孩子能够在一个融合的体系中发展。

“对于孩子来讲,如果要丰富他的阅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素养,需要有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这样培养的孩子可能在将来进入到社会后,内存是大的、包容是大的、适应性是强的”。

中小学教育集团化,火爆的背后却争议满满

其实上文提到的“打破空间和系统的边界”的模式,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便出现了,那就是集团化办学。起初,集团化办学是城乡一体化、名校办分校。说到底,就是用名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法、教育教学评价等,来影响薄弱校。

后来,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模式和学校品牌,比如北京史家、浙江学军、深圳红岭、重庆巴蜀等等。

不过,中小学教育集团化火爆的背后,却存在很多争议:

1、集团化办学的出发点是实现优质公办学校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辐射带动周边学校,合作发展;让更多人共享优质资源,合作育人,对教育均衡起到促进作用。但集团化办学究竟能否达到这样的作用?

2、“集团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竞争能力。但基础教育的学校发展不是为了竞争,根本目的完全不同。集团化发展是否适合基础教育?

3、基础教育集团不可能涵盖区域内所有的中小学,这对集团辐射不到的薄弱学校来说是不是雪上加霜?

4、目前的集团管理愈加有行政化趋势,是否成为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又一道行政屏障?

......

再认识“集团化办学”

“今后,集团化办学仍是我们要重点支持和倡导的方向”,谈及火爆却争议满满的“集团化办学”,李奕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教育集团不一定只是实体的集团,虚拟线上的集团也成为新的发展模式,在深入探讨学校未来的发展模式后,李奕又带领我们对“集团化办学”进行了再认识:

集团化办学并不是从管理角度自上而下地为了均衡,而是教育从业者给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供给。

原来的集群在五年、十年前更多的是政府统筹下达任务,但集团化办学发展到至今,我们开始发现,有一些在自发需求驱动下的区域教育组织,包括联盟日渐出现。这些组织最凸显的特点就是穿越多种边界,实现资源共享。

最优质的学校同样需要转型升级

我们要实现小康,但首先应是有质量的小康,这种有质量的小康才能真正给孩子奠定发展的基础。探究的能力、探究的欲望、批判性的思维习惯、独立和自信的意识等等,这些远比早期积累一些学科知识要重要得多。

 集团化办学的良性发展,需政府和集团双方合力

今后的集团化,还会带给我们哪些新认识,我们不得而知。尽管质疑之声和问题依旧存在,但它仍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

“在创新和探索方面,我们不怕走错路,怕的是不敢走路和没人敢走路。教育人也希望找到集团化办学存在的真问题,探讨出解决办法,让这项探索能够继续下去,良性发展,并期望它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在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姚炜看来,集团化办学的良性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集团的合力。

地方政府方面

第一,要定好集团化办学的“红线”,什么不可为,什么界限不可逾越。确定好后,政府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具体的集团化办学事项。但应做好健全机制和监管的工作,对于集团化办学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反应处理。

第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集团化作为推进均衡的一个方面可以继续探索,但不应成为唯一手段,将全部力量都投入到集团化办学中去。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着眼于推动未纳入教育集团学校的多元化发展、内涵发展。

第三,加大教育管理的去行政化力度。我国政府在简政放权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政府仍然管理一些不该管的束缚生产力的事,教育行政部门尤甚。在教育管理去行政化方面,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职能转变。

 教育集团方面

一是发挥标准化管理的优势,避免集团管理“行政化”

 集团管理有其天然的优势,如管理决策、财务控制、目标管理、综合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教学研究、教学服务等等方面都更为专业。这些优势应该被充分发挥,以提高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集团治理的效率。

同时,集团中的龙头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并非兼并后的隶属关系,龙头学校不应向其他学校发布行政命令。集团内各学校之间应多样化发展,既共享资源、统一管理,又各有优势、共同发展。

二是通过明确目标,建立机制,达到集团内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方面,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更能够达到文化和理念上的互相认同,教育集团中的各个学校,都应明确集团化发展的核心任务,由此达成良性互动的认识基础。

另一方面,集团要有统一的互惠互动机制设计,包括师资的流动、课程的共同开发、办学经验和教研成果的交流、教育教学设施的互补等等,这是集团间学校良性互动的制度保障。由此,实现共同发展,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做出贡献。

三是对信息技术的影响要更加重视

 集团化办学区域分散所带来的管理、联系等信息交流问题,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更大冲击在于教学的变革。

电子书包、“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和手段的变革是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是如果顶尖教师的授课经由网络开放,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找到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顶尖教师教授的课程,那么平庸的、普通的教师的作用和存在感就会被极大的削弱。

这对集团化办学来说显然是具有优势的,优质学校的教师和课程资源将是其最大资本,同时,这也给将来探索集团外师资均衡带来了另一种契机。

最后,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基础教育的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不能被速度和规模所蒙蔽。教育集团追求的应该是达到最佳办学规模,而不要追求最大办学规模。

结语

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但不是唯一有效模式。

改革探索成功与否的标准,是要看其是否真正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是否使学生真正受益,是否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可。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延伸阅读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北京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政策的最新动向

未来我们的政策着力点在于规范管理、招生考试和教师绩效奖励等多个方面。

在规范管理方面,教育部规定,特长生的加分和比重要下降。这说明特长生培养模式必须要变。我们要真正为有特长的孩子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该怎么办?集团化。

当前,东城区、海淀区已经开始探索特长生的培养新模式,即如何为特长生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实际上,他们在用集团的方式、学区的方式,为特长生的培养形成一个上不封顶的发展空间。我们不能把特长生锁在功利性升学或为校争荣誉这样的指标圈子里。

“将来以集团为单元的招考体系,可以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入学、中考的指标分配,甚至到高等教育的联合培养,包括北京最近两年推出的高招双培、外培计划,来进行综合考虑和部署。”

在招生考试方面,比如中招统筹计划和指标分配,将来以集团为单元的招考体系,可以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入学、中考的指标分配,甚至到高等教育的联合培养,包括北京最近两年推出的高招双培、外培计划,来进行综合考虑和部署,其实都是促进集团发展的重要政策。

相应地,在学校课程设置与集团治理方面也体现了充分授权。

 “在集团内部,可以统筹使用教师编制和职称,建立一种新的评价体系。”

在教师绩效方面,今后将会进一步完善教师绩效工资的管理体系,让教师在均衡基础上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在集团内部,可以统筹使用教师编制和职称。

现在的集团已不单单是横向的集团,有的是立体化的集团,这将会形成一种新的评价体系,包括小学和中学教师职称的打通,正高级职称的部署,以及对教师职称评定中关键要素的评定,这些与集团化管理的推进、政策的落地都是息息相关的。

Copyright © 2012-2023德华盛教育学校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99号  |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79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