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
2017年高考物理命题坚持立德树人,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落实物理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在突出基础性、注重综合性、加强应用性、体现创新性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采取精准调整策略,合理控制试卷难度,适应不同水平考生实际。
2017年高考物理试题的特色
1
坚持立德树人,展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2017年高考物理试题在考查考生科学素养的同时,突出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在试题情境的设计中,注意结合当代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展示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比如,受控热核聚变装置旨在为人类提供巨大的清洁能量,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获得超过60秒的稳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放电,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持续时间达到分钟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全国卷、天津卷均以此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氘核聚变反应和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理解和运用。北京卷以我国研制的“大连光源”为背景进行设计。这些试题契合能源问题解决等重大时代命题,展示出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步伐,增强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考生勇攀科技高峰。
2017年4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它是目前为止我国发射的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航天器。4月2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首次交会对接。全国卷、天津卷均以此为素材,考查考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匀速圆周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试题素材贴近时代,展现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就,激发考生锐意进取、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能力的考查
2017年高考物理试题注重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科研进展、生产实践、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关心身边的物理问题,关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考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躬身实践的能力。比如,全国卷中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中隔离振动噪声、自制的简易电动机、联系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冰球运动员进行冰上训练、实际等离子体研究非均匀磁场中的粒子漂移问题、麦克劳德真空计等,天津卷中的“天津之眼”、电磁轨道炮等,北京卷中的无线电波的干涉信号用于飞机降落的导航等,这些试题考查考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模型的能力,使考生充分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3
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创新意识
2017年高考物理试题通过设计新颖的实验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要求考生将物理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与新的情境相结合完成实验,在较高的层次上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比如,全国I卷第22题利用“滴水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考查考生对实验方法的迁移能力。全国III卷第23题研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其中解答第(3)问需要考生利用实验曲线和理论方程联立求解,体现了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思想。
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讨论,是考生思维开放性的体现。比如,全国II卷第23题利用等电势的方法测量微安表内阻,要求考生提出一条提高测量精度的建议,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全国IV卷第12题,要求考生分析电路故障,说明产生故障的原因,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4
增强基础性和综合性,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2017年高考物理试题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引导考生夯实学科基础。比如,全国II卷第14题通过设计小环在光滑大圆环上下落的情境,考查考生对做功概念的理解;全国I卷第34(2)题要求考生利用对称性确定反射点;全国III卷第22题以学生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背景;北京卷第19题以教材中演示自感现象的两个电路图为素材,引导学生重视基本实验的学习。
2017年高考物理试题立足物理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物理学科的概念、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全国II卷第25题以两个质量相同、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小球在重力和电场力作用下沿不同轨迹运动为情境,解答该题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5
科学设计试卷蓝图,落实考试大纲修订内容
2017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完善考核目标和考查内容,将动量、近代物理等知识列为必考内容。2017年高考物理试题通过科学设计试卷蓝图,多角度考查修订内容,引导考生认识自然和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完善认知结构,为进入高校学习打好基础。
考虑到动量、近代物理的内容首次纳入必考范畴,学生复习备考存在一定的困难。在2017年高考物理试题中,适度控制新增内容的综合度和难度,确保考试大纲修订平稳落地。新修订内容的考查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重点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降低物理过程和数学运算的复杂性;提供多种解答途径,降低入手难度。比如,全国III卷第20题,考生既可以利用动量定理快速求解,也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求解。
2017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特色
1
坚持立徳树人,传承优秀科技文化
第一,呈现中国成就,传递爱国情怀。
2017年高考化学试题,从试题素材、考核知识点以及情景设置等角度,着力引导考生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挖掘历史文献和顶级科研论文寻找合适资料,以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编制试题,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引导考生热爱化学,为国奉献。如全国I卷中的试题以我国古代由砷矿提取三氧化砷技术为背景考查元素化合物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全国II卷中的试题以我国科学家合成世界首个“五氮阴离子化合物”为题材考查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北京卷的试题以我国在CO2催化加氢制取汽油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为素材考查物质转化反应和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天津卷中的试题以传统中草药黄芩有效成分“汉黄芩素”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第二,渗透研究过程,激发科学精神。
对于苯结构的阐释和研究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过程。全国I卷第8题以三个分子式均为C6H6的化合物展开设问,这三种物质结构是19世纪中后期三位化学家提出的苯的三种结构,包括1865年由化学家凯库勒提出的凯库勒式,1867年由杜瓦提出具有双环结构的杜瓦苯,1869年拉敦保格提出来的三棱柱结构。由于凯库勒结构比较符合苯的化学性质,一直沿用至今。当然这些结构还不能解释苯的某些性质,所以在凯库勒之后仍有一些科学家继续探索研究苯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设置这道试题的目的是让考生尊重物质化学性质的事实和证据,不迷信已有的研究成果,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健全考查体系,科学选拔优秀人才
第一,落实考试大纲修订思路,考查必备知识内容。
2017年高考化学试题贯彻2017年考试大纲的指导思想,通过科学设计试卷结构,落实考查目标和考查要求。首先是落实考查学科的必备知识和方法。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既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又有与之适应的学习方法。中学化学中的基本理论体现在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理论两个层面,以两大理论为指导,学习常见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反应和应用。必备知识内容,包括熟悉基本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及其相互转化规律,化学反应原理和结构知识的精髓,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模块设置的调整,看似删去了化学与技术模块,实际上是将几个模块内容融合一起命制试题,以此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如全国I卷第13题、全国II卷第12题均以电解质溶液平衡为题材,呈现平衡数据关系图,加大考查考生运用平衡原理、元素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呈现真实化学问题,考查应用实践能力。
化学,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联系紧密,是这些科学的基础;化学又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通过日益发展的合成技术,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农药、化肥、医药和种类繁多的新材料等。2017年高考化学试题从化学科学的这一特点出发,牢牢把握化学的应用性,广泛联系实际创设化学应用情境,引领考生正确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如全国卷共有选择题33道,其中具有应用情境的8道;非选择题22道,具有实际应用情境的17道。涉及的实际情境主要有新材料制备、废物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有机新物质和新药物合成、无机化工生产以及新技术性能源等。这些试题均要求考生将基础化学、基本化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解决工业生产的问题。
第三,创新试题情境素材,探索创新意识考查。
在化学学科领域,考查创新思维能力的试题形式包括合成新物质、阐释反应机理或新的结构理论、发现新的合成方法以及应用新的分析测试技术等。2017年高考化学试题对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推理实验现象、设计合成路线、阐释结构与性质的规律三个方面:①对于推理实验现象的考查,基本思路是给出探究目的和装置,要求考生根据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检查药品并推测实验中的现象。如全国III卷第26题探究硫酸亚铁的分解产物,通过残留物的颜色推理分解产物,并通过选择品红和硝酸钡等试剂进行验证推理。②对于合成路线的设计,是以有机化合物为考查载体,要求考生对于给定的目标有机物,利用逆合成分析方法解析目标有机物,将其分解为题目提供的简单有机物,将已经学过的反应和题目给出的反应信息相结合,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合成路线。如全国III卷第36题“由苯甲醚制备4-甲氧基乙酰苯胺的合成路线”。③阐释结构与性质的规律,要求能根据给出的物质性质数据或者图表,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总结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如全国III卷第35题要求考生分析CO2、氢气、甲醇和水沸点从高到低的顺序,并阐释沸点高低的原因。
3
展现学科价值,灌输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是一门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学科,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相融合产生了诸多的交叉学科。化学知识和理论是实施化工生产、环境保护和新材料、新物质合成制备的技术储备和理论支撑。2017年高考化学试题设计了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试题,分别从合成纤维(全国I卷)、健康化学(全国II卷)、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全国III卷)、各种水处理技术方法(天津卷)、碘伏类缓释消毒剂(北京卷)等方面设计考核知识点,让考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考生正确地认识化学的价值和功能。试题选材通过废弃物品综合利用,展现化学变废为宝的神奇魅力;通过实验过程注重尾气吸收,树立绿色化学和环保理念。
2017年高考生物试题在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
2017年高考生物试题的特色
1
关注生态学的观点,体现立德树人的高考立场
人类是生态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人类的生活、生产等活动都与生态环境密切相连。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环境问题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森林遭到严重砍伐、野生动物大量灭绝、盲目捕捞使渔业资源受到破坏、大量使用农药使农作物及人体健康受到损害等等问题”被环境专家定义为严重威胁世界生态环境的十大问题。针对“盲目捕捞使渔业资源受到破坏”这一类问题,全国I卷第5题以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呈S型增长家畜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为素材,让考生判断“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开始捕获家畜的合适时机是什么”。该题向考生传达了生态学的观点,同时也向考生和社会传达了在对待地球资源的问题上,人类不能只求索取,无原则地索取最终受到损失的还是人类自身,为了全人类的自身利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具有保护全球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考查对生命过程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服务于高考的选拔功能
生物科学的素养是考生未来走向社会进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不具备生物学素养的公民,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对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考生物学科所定义的关键能力,是高考生物学科的高一层次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2017年高考生物试题在围绕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实践、现代生物科技等展开的同时,对生物学科的素养、关键能力、核心价值进行了考查。试题不但从一般层面考查考生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也尝试考查考生对生命过程进行深度、全面思考的能力,这是2017年高考生物试题的一个亮点。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命过程是否能够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是衡量生物学科素养的一个指标,对此2017年高考生物试题有所创新。如全国I卷第30(1)题,关于“密闭小室中的植物在光下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这一问题,若考生只回答“CO2的浓度降低”是不够的,必须回答出“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使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才是比较全面的。全国II卷第30题,以动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行为表现为主题进行设计,试题除考查与实验组动物相关的内容外,还考查了对照实验方面的内容:“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排除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这一看似简单的答案,对考生来说准确地概括和归纳出来并不容易,只有对对照实验的本质有深刻和全面理解的考生才能答出关键点。
2017年高考生物试题和答案的这种设计思路不但很好地体现了高考服务选拔的核心立场,对于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升,以及全民素质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
3
体现学科特色,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导向教学
在实验与探究能力方面,高考生物科除要求考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环节)外,还要求考生具备实验设计、实验结果预测和得出结论的能力。2017年高考生物实验试题是按照相对较高的要求进行设计的,这不但有利于区分考生,同时对于改善中学教学不重视实验,不重视实际操作,存在“背”实验、“记”实验的状况也是非常有利的。如全国II卷第37题围绕“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这一实验主题进行设计,其中的第37(3)题:“如果在实验后,发现32 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要做的事情是______。”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而且比较新颖的试题,答案对考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全国III卷中的第37题以从植物中提取某种物质这一实验主题进行设计,其中的第37(5)题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考查。回答这类实验试题,非常有利于亲手做过实验并对相关内容有所思考的考生。(评析来自教育部考试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99号  |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79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