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高考动态 >> “好就业”≠“就业好”,高校就业率“猫腻”多!

德华盛新闻

“好就业”≠“就业好”,高校就业率“猫腻”多!

发布时间:2016-05-04 17:05:14 | 浏览次数:2161

高校如何吸引考生选择本校?办学实力?学校名气?师资力量?其实,还有一个更为吸引人的原因,那就是——就业率。如果一所高校有着极高的就业率,也就是俗话说的“完全不用操心找工作,毕业就可就业”。当家长和考生看到“就业率100%”的高校招生信息,就如同看到了学生毕业后的金饭碗……然后就义无反顾地作出了决定。

但稍微懂行一点的人都知道,高校的“100%就业率”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爽快的。只要稍微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诸多问题。只是很多家长和考生不知道,往往等到进入高校甚至毕业后才知道,所谓的“好就业”中,隐藏着很多“猫腻”……为了让广大高三考生和家长能正确、理性的认识“就业率”,本文为大家深入剖析“就业率”,找出这些隐藏的猫腻!

正如上文所说,高校需要通过“就业率”来吸引考生报考,那么就业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招生效果。如果想要尽可能的招到优质的生源,那么在“就业率”上做文章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高校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那么,要提高就业率,不能改变毕业生总人数,就只能在“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上动刀了。减少“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就业率自然就提高了。这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对,但“减少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这件事却不是高校能完全控制的,因为学生能否就业与自身有很大关系,高校不能做主。

所以按道理来讲,这个“就业率”很有可能不会太稳定和太高。但这绝不是高校想看到的结果,所以,为了追求“高就业率”,高校不得不出“奇招”,把这个主动权争取到自己手上。于是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被就业”成为常事

相信很多人深有感触,在快毕业的时候,系上就开始催大家实习、找工作,随便你在外边怎么找,找什么工作,就是别待在学校。到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就会受到辅导员找去“喝咖啡”。这种现象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其实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哪有那么容易立刻找到工作,能找到实习就不错了。但到最后系上公布就业率时,却发现大家“齐刷刷”的都就业了,明明某某某还是实习生啊!这种通过滥竽充数的方式,让很多同学“被就业”,而学校的“就业率”就这样被抬高了。

2、考研、专升本、出国留学也叫“就业”

以普通人的思维来看,就业,就是找到工作,出入社会。但是,很多地区的教育部和高校都将“考研、专升本、出国留学”划在了“就业”里面。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就业率很有可能是包括考研、专升本、出国留学的学生,不要小看了它们,这类学生其实所占的比重并不小。

3、假就业、乱就业也存在

比起前两者的“打擦边球”,谎报就业情况、乱安排就业就确实让人愤慨了。一些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不惜瞒报实际就业情况,甚至进行“假就业、乱就业”,前几年很轰动的某省某高校就通过这种方式给就业率“掺水”,查实后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就业来自并不存在或者根本没有用人需求的“假单位”,部分学生就是和这样的单位签约。试想想,这样方式得来的“就业率”,敢信吗?

高校就业率作为广大高三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的重要参考之一,受到普遍关注。但也不得不提到“就业率”存在的问题。简单地数字绝不能说明就业问题,即使某高校的就业率真实可信,确实很高。但是就业率高,只证明可以找到工作,而工作好坏就不能反映了。我们常说“好就业不等于就业好”这是有道理的。要找到一份工作,远没有现象中困难,但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就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提醒各位高三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可以将就业率作为参考,但它不能完全反映该校的实际就业情况,要了解最真实的情况,还需要再深入了解才行。

Copyright © 2012-2023德华盛教育学校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399号  |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7948号-1